蒙特梭利如何打動我?(二)
作者:陳立書
父母規劃孩子就學,總從自身經驗出發。當父母親自己的職業在社會上感受不到尊敬,或掙不到好收入,便會期待孩子能找個好工作。
於是,選某國小是為了進某國中,進某國中是為了升某高中,是為了考某大學,一切都為了找個好工作。
那麼,應以終為始,先來討論好工作的樣貌為何?也可能,孩子並不認為律師、工程師或醫師是好工作。
GPT歸納好工作是:有意義的、工作生活平衡的、成長的、彈性的、適當的報酬、包容性的、自我實現的。
甚麼是"好"畢竟是主觀的,上述形容詞的詮釋,只能由孩子自己作主。
一所公立小學,幾個霸凌人的同學,幾位體罰人的師長,讓我對於體制內教育失去信心,對於打鐘上課鐘響下課的規範失去耐性。我學到的事,便是如何在被學校限制的八小時裡,保護我的心。
一所公立國中,我從被眾人放棄的後段班,靠著自己的力量,發揮潛力。這讓我相信孩子同樣擁有無窮潛能,而我們只需要允許其發展。
我發現當自己成為父母,有件事彌足珍貴。那便是,能夠在慣性的焦慮衝腦時,保持純真,把即將對孩子出口的「這樣子行不通,妳再考慮清楚。」吞下,然後療癒自己,將當初父母對自己說出的那些否定歸還,原諒自己的父母親。
我和妹妹相差三歲,成長過程時常爭鬥、吵架。我觀察相差一歲多的兩個孩子,融洽的時間居多,印證了混齡三個年齡層的可行性。
孩童階段,與其關注學科考幾分或競賽表現,或成為examachine,我更希望她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