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書醫師: 2023-12-10 WFU

2023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工作壓力很大,怎麼辦?

工作壓力很大,怎麼辦?

作者:陳立書




在高壓工作時保持心靈平靜有可能嗎?


回想自己過去經歷的高壓工作,像是連續幾小時的手術、連續過夜值班、或是12小時急重症照顧,過去常是在高壓工作時將情緒壓抑,把身體作為工具使用,然後在工作結束後嘗試去說服頭腦一個說得通的故事,比如對自己說:「只要熬過這幾年訓練,將來就輕鬆了。」,或是說:「這些事情很有意義,人生應該要追求如此。」。


但那些被壓抑的負面情緒沒有消失,在某天成為一種自我任意撰寫的故事,成為一種成見觀點,比如像是:「年輕後輩就應該像我當年那樣吃苦當吃補。」,或者像是:「一路走來都是靠自己,沒有誰是真正值得信賴的。」,這些侷限的自我限制觀點,很容易在各種情境下觸發情緒,比如看到不比當年自己認真的後輩,就開始心生評價;或是看到後輩有了較好的待遇,就心生不滿覺得不公平。


要從這些小我的定型心態轉念,停止無明的喋喋不休,似乎是一門功課。


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當面臨壓力,透過成長型心態將其視為挑戰,需要方法來讓我們不被壓力擊垮甚至達到反脆弱,正念的七大原則可以作為面對挑戰時的技術。


七大原則是:非評價(non-judging)、接納(acceptance)、信任自己(trust)、非用力追求(non-striving)、耐心(patience)、初心(beginner's mind)、順其自然(letting be or letting go)。


因著非評價,便不會對自己不擅長的感到自責(感到自責也沒關係,不需要對那樣的自責再感到自責),也不會對自己擅長的感到驕傲,如此接納自己的所有短處與長處,便能自信地選擇戰場,因著非用力追求而不汲汲營營的心,讓我們熬得住時間,我們的心,因為開放而感官覺醒,相信水到渠成而只專注在過程(就像看場電影不會想直接知道結局),這樣對過程萬物感到好奇的心,能夠發現自然的樣貌總是在改變,總是美好,便能自在地安住,順其自然。


當我進行身體掃描,時常覺得身體疲倦和酸痛,過程中容易打瞌睡甚至睡著。回想起來,自從女兒出生已經五年睡不好(這其實挺主觀的,荒謬的是,我擔心女兒睡眠時間不夠的壓力令我失眠)。工作的壓力和養育的壓力,已讓我習慣這般疲憊的身體。當我允許注意力回到身上時,身體不斷送出訊息,提醒我需要休息。


這樣不斷將身體推向極限,只有在生病時休息的人生(我多半甚至是抱病上班),對我而言是適當的嗎?有其他選擇嗎?不選擇有關係嗎?就這樣接受身體的所有感覺可以嗎?接受身體不適伴隨的負面感受也可以嗎?還要再忍耐嗎?生活細節、人際互動、身體感覺、情緒起伏,還要刻意去抗拒、逃避感受嗎?


即便是將賺取薪水的工作時數減低,仍然有養育孩子的工作。身體勞累或是心情倦怠攪和在一起。已經分不清楚是因為心情不好所以睡不好,還是因為昨夜睡不好而影響心情,或者情緒與睡不好的念頭都是虛像,就只是身體想休息。


將與孩子相處的生活視作工作(親職),代入之前對於工作的想法。


1. 放下執著:放下生活中一定要孩子如自己所想地進行與完成某件事的觀點,全然投入當下相處的過程。

2. 知道自己是在奉獻給予:明確知道無法透過孩子替自己的生命添加甚麼,而是在奉獻自己。

3. 明白生命自然能收獲:奉獻自己的同時,清楚地看到孩子的成長,在每一刻嘗試活在當下。

身為男人,想哭的時候,怎麼辦?

身為男人,想哭的時候,怎麼辦?

作者:陳立書




成年人也有情緒,但似乎不太任其流動。在我身上,沒有流動的情緒並沒有消失,可能下次地震時仍會火山爆發。


當孩子崩潰大哭著,成年人對著三歲的孩子說:「不要哭,用說的,不然我聽不懂妳要甚麼。」


非暴力溝通的語句是:「我看到妳在哭,我知道妳很難過很生氣,我很想幫妳,但我不知道妳想要甚麼,可以請妳說說看妳想要甚麼嗎?」


孩子在情緒流動時,是與理智腦失聯的表徵,如果她是一個在情緒來臨時會哭得唏哩嘩啦的孩子,她也不大可能突然收起眼淚,冷靜地提出她的需求。


成年人也曾是孩子,當我翻著舊相本,照片中的我們也曾經笑得沒有保留,不在乎牙齦有沒有露出來,也曾經哭得沒有保留,不在乎眼淚鼻涕在嘴裡是鹹還是苦,如果成長為大人代表情緒流動已是奢侈,我們還需要這麼著急要孩子趕快成熟嗎?如果成熟是需要抿著嘴忍住淚水,然後夜裡輾轉難眠,我寧願當個孩子,而不是表裡不一、身心靈失聯的成年人。


母親說我小時候不好帶,總是夜哭,半夜抱我在巷口散步,哭泣聲一小時都停不下來。從我有印象的小時候,我很容易哭泣,淚水沒辦法因為大人的話語停下來。


國小時,容易哭泣會引來訕笑。記得一次因為同桌的女同學對我的誤會罵了我,我難過流著淚,也沒有解釋,直到她生氣地說:「你哭什麼哭阿!」我才嚇得像是辯解地解釋。


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有一個觀點在我腦中:想得到的東西需要靠堅毅忍耐獲得。求學過程我壓抑情緒,忍住淚水,喜不作聲,抵抗慾望。我把這視為自制的能力,把求學當作人生的修行,唯有堅毅忍耐才能得道。直到階段性任務達成後我才漸漸將自己鬆綁。


女兒每次哭著討東西時,我一邊感受她們需要被照顧的脆弱,同時我也評價她們的哭泣。晚餐時,女兒水餃剩了兩顆說吃不下,和我討飲料喝,她哭著哀求,我腦袋中的聲音說:「想得到的東西需要靠堅毅忍耐獲得。」,我要求女兒:「再吃下一顆,我就裝飲料給妳。」


在一次和妻子的口角中,當我將自己完全鬆綁、徹底坦誠,誠實面對自己,臣服在內心的情緒時,眼淚根本停不下來。邊哭泣我邊忍不住想笑而笑出聲,為了一件難過的事哭泣,笑那只是一件小事,為那忍住淚水的故作堅強哭泣,笑這戲劇性的過程。邊哭邊笑出聲,笑這個身體和心靈的荒謬。我聽見自己的笑聲,但那聲音聽起來是不折不扣的哀號痛哭。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要怎麼檢驗是否有幽門桿菌?

要怎麼檢驗是否有幽門桿菌? 

作者:陳立書




先看個案,上圖,年輕男性,去年做了胃鏡,發現有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胃鏡切片幽門桿菌呈現陽性,接受了第一線抗生素治療。



今年來診所追蹤C-13吹氣檢查,檢驗結果呈現陽性,代表上次的第一線抗生素治療失敗,胃裡仍有活的幽門桿菌。

為了防止胃反覆發炎潰瘍,需要安排第二線抗生素治療。


幽門桿菌的非侵入性檢測方式包括:

1. 碳 13 吹氣。需空腹6小時,且一個月內不能吃到胃藥。需自費1500元左右。

2. 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檢驗。需自費500元左右。


幽門桿菌的侵入性檢測方式包括:

1. 胃鏡檢查。比較建議有症狀者接受胃鏡檢查,在胃鏡途中切片檢查幽門桿菌。需自費300元。


若檢驗結果為陽性。需接受健保給付兩周口服抗生素治療。

上腹脹,原因是什麼?

上腹脹,原因是什麼?

作者:陳立書




許多人會把上腹部悶痛的感覺,形容成是上腹脹。

我已經遇過好幾個像上圖這樣,腹脹好幾天吃藥沒改善,結果是胃潰瘍的個案。

腹部覺得脹,應該做胃鏡檢查,同時檢驗是否有幽門桿菌





上圖,46歲女性,上腹脹痛兩天、噁心想吐,胃鏡發現胃部有潰瘍。





上圖為另一位患者,81歲女士,上腹脹、呼吸不順,做了超音波,看見肝臟有一顆12公分的囊腫,囊腫佔據了右邊肝臟一大部分。





上圖,37歲男性,上腹脹、吃一點東西就容易飽,胃鏡發現胃底處有憩室。

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

蒙特梭利如何打動我?(三)

蒙特梭利如何打動我?(三)

作者:陳立書




父母"應該"在意孩子的學校成績嗎?

我覺得,如果心中在意,得小心地照顧好自己。


比起成績,我更關心孩子在學習上有沒有甚麼煩惱、有沒有甚麼情緒、有沒有甚麼挫折。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挫折,便是我學習扮演父母角色的時刻。這個角色,不會替孩子擔起學習的責任,也就不會因為孩子的成績而感到失望、難過、生氣。如果失望了,便照顧好自己的期待;如果難過了,便照顧好自己的焦慮;如果生氣了,便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父母的角色,是提供無條件的支持和愛。


當孩子的表現,在社會共識下被視為需要調整時,扮演父母這個角色將變得困難。很容易便會把孩子的行為表現,錯誤歸因到父母的教養模式。如果我,因為孩子的表現,而感到自責,那麼我得先照顧好自己,將那句「你這樣真是丟我們的臉!」歸還,原諒自己的父母親。


當孩子想走的路,出乎父母的意料,便是學習的時刻。學習面對自己內心的聲音,面對那一輩子的功課:活出真實的自己。畢竟,當我能活出真實的自己時,也才會欣然祝福孩子,讓她活出真實的她自己。將那句代間遺傳的「我犧牲這麼多,都是為了你!」還給祖先。

蒙特梭利如何打動我?(二)

蒙特梭利如何打動我?(二)

作者:陳立書




父母規劃孩子就學,總從自身經驗出發。當父母親自己的職業在社會上感受不到尊敬,或掙不到好收入,便會期待孩子能找個好工作。

於是,選某國小是為了進某國中,進某國中是為了升某高中,是為了考某大學,一切都為了找個好工作。


那麼,應以終為始,先來討論好工作的樣貌為何?也可能,孩子並不認為律師、工程師或醫師是好工作。

GPT歸納好工作是:有意義的、工作生活平衡的、成長的、彈性的、適當的報酬、包容性的、自我實現的。

甚麼是"好"畢竟是主觀的,上述形容詞的詮釋,只能由孩子自己作主。


一所公立小學,幾個霸凌人的同學,幾位體罰人的師長,讓我對於體制內教育失去信心,對於打鐘上課鐘響下課的規範失去耐性。我學到的事,便是如何在被學校限制的八小時裡,保護我的心。


一所公立國中,我從被眾人放棄的後段班,靠著自己的力量,發揮潛力。這讓我相信孩子同樣擁有無窮潛能,而我們只需要允許其發展。

我發現當自己成為父母,有件事彌足珍貴。那便是,能夠在慣性的焦慮衝腦時,保持純真,把即將對孩子出口的「這樣子行不通,妳再考慮清楚。」吞下,然後療癒自己,將當初父母對自己說出的那些否定歸還,原諒自己的父母親。


我和妹妹相差三歲,成長過程時常爭鬥、吵架。我觀察相差一歲多的兩個孩子,融洽的時間居多,印證了混齡三個年齡層的可行性。


孩童階段,與其關注學科考幾分或競賽表現,或成為examachine,我更希望她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蒙特梭利如何打動我?(一)

蒙特梭利如何打動我?(一)

作者:陳立書




請GPT編個床前故事給我聽:


在一個寧靜的小鎮裡,有一對擁有一個可愛女兒的父母,他們的名字是大衛和莉莎。大衛是一名普通的農夫,而莉莎則是一名溫和的家庭主婦。他們的生活過得平淡,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讓他們的女兒瑪麗找到一份好工作,擁有一個美滿的未來。


然而,現實折騰,他們看到瑪麗在小學時經歷了種種挫折。在學校,她遇到了一些霸凌,也遭受了嚴格的老師的體罰。這些經歷讓她對學校失去了信心,她開始懷疑自己。


當瑪麗進入國中,她從一個被忽略的學生變成了一個有自信的少女。她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發揮自己的潛能。這段經歷讓她相信,每個孩子都擁有無限的潛力。


隨著時間推移,瑪麗長大了,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她和丈夫育有一對兒女,他們的年齡相差一歲多。瑪麗的教育觀念也隨之改變,她看到混齡教育的可行性,並讓她的孩子們在一個開放、自由的環境中成長。


對瑪麗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孩子們的學科成績或競賽表現,而是讓他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她明白,好工作不僅僅意味著高薪水或社會地位,而更重要的是有意義、平衡、成長、彈性、自我實現,以及包容性。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好工作,並過上幸福的生活。


父母的期望不一定是孩子的期望。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去追求他們認為有意義的生活,並給予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如此一來,他們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之路。





孩子還沒讀小學,就開始替她焦慮,怎麼辦?

孩子還沒讀小學,就開始替她焦慮,怎麼辦?

作者:陳立書




孩子滿五歲,未滿六歲,考慮提早入學,讓大女兒參加資賦優異提早入學鑑定。因為焦慮,事前搜尋了十幾個部落格和論壇文章,也和GPT聊了一會。最後。仍是接受順其自然,畢竟,如果知道自己在正確的道路上,我會傾向慢慢走,不用趕路。


為了讓她能發揮實力,需要睡飽、喝足、不受傷、不生病、行前提醒、準備她喜愛的文具、爸媽妹妹同行陪考、提早抵達、保持情緒穩定。


這些準備幫助了什麼?對於她的智力測驗筆試成績,應該是幫助有限。不過,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準備,除了能稍微緩解身為家長的焦慮,還能營造出一個氛圍,那就是我們都很在意,妳。


晚上睡覺前,我們習慣和孩子有些親密的互動。有時一起看本繪本,有時一起玩桌遊,也玩過一二三木頭人,和捉迷藏。孩子會躲在衣櫃裡吊掛並排的衣服之間說:「好了~」,然後短暫安靜地等待我們去找到她。

要找到她們並不困難,只要也安靜地等,她們便會自己咯咯咯笑出聲,彷彿這遊戲好玩的部分是即將被找到的緊張感,而與輸贏無關。也許,找到自己的節奏,並不困難,就只需要靜靜地等。等孩子長大。

與孩子接觸

與孩子接觸

作者:陳立書




和孩子的接觸,總讓我學到許多。


有情緒,抒發那些我曾壓抑的。

我對糖(三歲)說:「妳可以用說的,用哭的我不知道怎麼幫你。」糖說完了,發現我幫不上忙,仍是難過地哭了,趴在床上不願意讓我看到她的臉。

有創意,看見那些我看不到的。

樂高的手銬斷了,彤(五歲):「你看,變成手錶了!」

有理想,想像那些我不去想的。

糖:「你不可以這樣啊,大人不可以讓小孩生氣。」

有幽默,說出那些我不肯說的。

彤:「你們看起來好像"愛糖的把拔馬麻"喔,你們看起來好像"不愛彤的把拔馬麻"了。」

有成長,學到那些我還沒教的。

糖:「我要吃益生菌。」

糖:「剛剛(姊姊)本來很開心現在變成難過了......那妳還要玩嗎?」


有一次,彤要我幫她看看,怎麼將變形金剛從車子變成機器人。我:「你去拿那個可以卡進去的來,試試看。」她嘗試後,成功了,抬頭看我,一臉興奮。我:「我剛就跟你說阿!」彤變臉:「你那甚麼表情啊!」


我愣住,我是甚麼表情?我的表情怎麼了嗎?的確,除非我錄下來自己瞧瞧,不然我一輩子也不會知道,剛才我說話時是甚麼表情。

我累的時候會皺眉,我煩燥的時候會皺眉,我思考時會皺眉,我疑惑時會皺眉,我生氣會皺眉。

孩子看見我皺眉,只會覺得是生氣吧。

我再清楚也不過。剛才我的確有點煩躁,那個變形金剛,我已經教過她好幾次了,我以為她早學會了,也忘了今天她拿來的是新買的另一個款式。而她要我幫忙的語氣,無助又焦慮,我得深呼吸幾次,提醒她說請和謝謝,才能心甘情願地幫她。


和孩子接觸,她們靈敏又直率的反應,讓我更認識自己。

哄孩子入睡哄到很心煩,怎麼辦?

哄孩子入睡哄到很心煩,怎麼辦?

作者:陳立書




讓孩子趴在身上,感受她的重量,也才意會,孩子長大的速度好快,而我的心態可能稍慢一步。讓孩子趴在身上,總是給我滿足感,滿足我也想懷著孩子--像妻子用肚子懷著孩子--的那種想像。我喜歡這樣抱著她,直到她翻身,回到她的位子,進入夢鄉。


睡著前,躺在床上,孩子趴在我身上。

我:「有聽到心跳聲嗎?」

「……有。」

我:「有聽到肚子咕嚕咕嚕嗎?」

「……有。」

我:「晚安,愛妳。」

「晚安。」


糖(3歲)趴在床沿,呢喃著:「沒有吹到風啊!風沒有吹我啊!!」

我確認風扇的角度,「這樣就吹得到了。」

糖:「沒有啊!沒有涼涼的啊!!」

妹妹疲倦時,常有這樣焦躁的表現。我決定給她一點時間。

糖的聲音小一些了:「騙我!沒有風啊!風沒有吹我啊!」

我沒出聲,手輕撫她的背,感受她吸吐的起伏。

她身體輕挪,悄悄呢喃著:「沒有涼涼的啊……」

是因為體溫還沒降嗎?我稍微掀開她的衣服,輕輕拍著她的背,找尋彼此的頻率。她便睡著了。


彤(5歲)用手將她的恐龍圖案小被子桿成四方形,然後擺上枕頭,仔細地對齊被子,往後退兩步,看了看,又再次調整枕頭位置,然後躺在小被子外面,睡著了。

我容易被周遭的動靜影響,才起身觀察到這些。或許姊姊不只是處女座的緣故,也有些遺傳到我吧。國中時的我,也對於棉被枕頭要擺放整齊相當介意,那是一個想掌握自己生活、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對於“完美”有著自己想法的年紀。女兒這樣在意自己棉被整齊,還捨不得躺上去以免壓壞,我也是能同感。

只是,我習慣伸展著四肢睡,手壓到彤舖好的被子,她用力推開我責怪說:「你過去一點!」。

我縮著四肢睡,腰酸背痛,很不舒服,心裡偷偷埋怨。

我問她:「妳舖那麼寬,我會壓到妳的被子,沒關係嗎?」,我看她一臉為難地側過身不看向我。

幾秒鐘後又轉過頭跟我說:「你就壓好我的被子就好啦!」我以為我終於能伸長手臂安心睡著,但仍又輾轉反側。


起身記錄下些文字,我又是最後一位入眠。

想做的事情很多,放鬆時又有罪惡感,怎麼辦?

想做的事情很多,放鬆時又有罪惡感,怎麼辦?

作者:陳立書




追求效率的社會,時間永遠不夠用的焦慮常在。


慣於規劃的我,為了疫情中難得的假期,做盡準備。我瀏覽著網站與部落格,有種直覺,我規劃越是詳細,便越遠離“美好的旅遊”。


總是和時間賽跑的我,國中時的考試,想要掌握在時限內寫完,並且還能檢查兩遍,我練習讀秒,直到在心中聽到滴答滴答聲。當然,邊讀秒邊答題只會答得更慢。於是改為每答五題,就瞄一次手錶,看是落後或是超前了時間。這種習慣來到了診間,計算一個小時診治了幾位患者。


追求效率讓人甘於一心二用。邊吃午餐邊追劇,是同時做到進食與放鬆;邊吃晚餐邊看料理節目,是同時做到進食與放鬆,再加上讓食物更可口。


時間永遠不夠用。效率越高,便招來越多待辦事項,如果一個小時能完成兩份練習題,我不太可能只寫一份。我為所有事情標記時間的里程碑,用多少年完成醫學院,用多少年完成專科訓練,用多少年還清貸款,用多少年組成兩大兩小的核心家庭,用多少年達到財富自由。


生活彷彿是為了下一次度假,而度假是為了更認同生活。在希臘,因為20:30日落,孩子的晚睡晚起,就不再是問題了,問題在於社會框架,早睡早起是否合理,我開始相信,真有父母會為了孩子移民希臘。當想做的事情太多,看著筆記中條列的海灘、餐廳與主題公園,原本閒適的度假變得煩躁。那煩躁凸顯在等轉盤行李、排隊加油和等待餐點時,只因時間不夠用,來完成部落客的推薦行程,以及更根本的,每天的睡眠不足。


我駕車越過崎嶇的懸崖峭壁,穿過一台車寬度的山洞,準時抵達島嶼西邊那傳說中的海灘。那粉紅色的細沙,多層次的海水襯托下真的很夢幻,但就是少了點驚喜,只因我已在無數照片中看過這片景色。部落格的分享限制了我的好奇心,彷彿粉紅沙灘最令人驚艷的,就應該是粉紅色沙子,而沒有其他值得我去探索;那些路程規劃限制了我的感官,我的注意力全在照著劇本演出,以準時抵達目的地,也就無暇欣賞沿途風景。


努力追求開悟的人無法得道,努力追求有效率的人終究虛度光陰,努力追求美好回憶的我,也毀了初次體驗。


想要擺脫焦慮,得先忘掉時間。當專注做某件事時,因為忘記了時間,也就不會在那期間感到焦慮。一旦有了空閒時間,焦慮便趁隙而入,因此我總將所有時間塞滿活動。為了不再認為時間不夠用,我還得特別撥出一段空閒時間,來做名為“正念練習”的事,來讓自己忘掉時間。暫時忘記,然後想起來,時間。


如果說幸福,是在目標與愉悅間擺盪的狀態,在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與全心投入的心流狀態間擺盪,那麼人生,也只是在現實與夢想間擺盪中度過。

2023年12月10日 星期日

孩子的玩具壞了,一直哭,怎麼辦?

孩子的玩具壞了,一直哭,怎麼辦?

作者:陳立書




[幫助孩子講出心中的感覺]

孩子還小時,一直哭,是因為還沒有學會足夠多的語言,來表達她自己。孩子需要的是,我們幫助她,講出心中的感覺。


晚上11點,妹妹(糖,三歲)哭著,不斷重複同樣的要求:「我要再買一個...」

我抱著她:「本來的壞了,妳很難過嗎?」

糖:「對...我要再買一個...」

我:「沒有馬上去買,妳會覺得很生氣嗎?」

糖:「對...我要再買一個...」

我:「把拔知道喔,妳想要趕快買一個新的,覺得很生氣很難過。」

糖:「我要再買一個...」

我:「因為生氣和難過會讓身體很不舒服,會流眼淚,會流汗,身體覺得熱熱的,對嗎?」

糖:「對...」

我:「把拔知道喔,生氣和難過讓妳覺得身體很不舒服。」

糖:「我要再買一個...」(聲音比較小,語氣比較和緩)

我:「把拔有一個方法,可以讓生氣和難過的不舒服變不見喔,妳想學嗎?」

糖:「好...」

我:(停頓)

我抱著妹妹,感覺到她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便引導她到床上睡覺。


那麼,是甚麼方法呢?


方法就是,幫孩子講出心中的感覺,然後作孩子的港灣,承接她情緒的波浪,讓她明白,風暴終究會平息,她便可再次啟航。


[連結自己的成長經歷]

某日,已經11點了,妹妹哭著要拿姊姊的卡通圖案棉被。我試著幫她想過辦法,也表達了我對她的關心。因為實在覺得好累,我決定讓妹妹繼續哭。放她在旁邊哭著,而我睡自己的覺,這令我感到不安。如果讓孩子哭泣而不去觀照,這樣造成的傷害,會像是充電般慢慢增加,或像是集點般一次一次打擊她呢?我無法不多想,但實在是太累了。


父母面臨教養,不免想把自己一生所學和最好的一面交給孩子。過程中可能忘了其實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自己也曾經遇過類似的阻礙、困惑、與懷疑。在與孩子互動時,若能夠連結過去自己曾經歷的細節,便能從中取得資源。


遇到困難時的兩個方式,先照顧自己,再照顧孩子。照顧自己的兩個順序,先回想自己小時候遭遇阻礙、困惑、與懷疑的經歷,以及當時的感受,會希望當時大人怎麼對待自己;然後想像自己就是那位理想中的大人,用那樣理想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照顧孩子的兩個路徑,分別是想像自己是小孩,會有甚麼樣的感受,會希望大人怎麼對待自己;以及想像自己就是那位理想中的大人,然後用那樣理想的方式來對待他/她。


[找人幫忙]

「我不要!幫我!!現在幫!!!」

妹妹的哭聲宏亮,我耳朵不舒服,心裡也沉重。想起妹妹兩歲時的往事。


那晚,妻子帶姐姐上畫畫課,我陪妹妹(兩歲)在家。才五分鐘,妹妹就說要找媽媽找姐姐。

妹:「我要馬麻!」

我:「馬麻不在,我陪你。」

妹:「不要!我要馬麻!!哇!!!」

我:「現在沒辦法。」

哭喊變成尖叫。

「抱我出去!抱我出去!!」她抓著我的腳不斷哭喊著。


我沒有抱她。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沒抱她,我不願意想起來。可能那天背痛發作了吧?我確定我沒抱她。妻子回來時,妹妹仍哭喊著,沙啞地:「抱我……抱我……」。


從那次以後,和妹妹互動時,我總覺得她還在生我的氣。後來我才明白,是我在生自己的氣。


「幫我找!現在幫我找!!」

今天,妹妹又哭喊著要她心愛的batman。我找不著,心裡有些沉重,我又讓她失望了。

我:「我幫妳找過了,我找不到。」

我:「請姐姐幫妳好嗎?」

就這樣吧。做不到的事,就找人幫忙。


當情緒浪潮淹沒了孩子,若是她還沒找到表達的方法,便只能哭。

我總能分辨出是哪一種哭泣。是惡魔氣急敗壞又堅持的哭,是兔子委屈受傷又心碎的哭,或是綿羊渺小無助被遺落的哭。

遇到堅持要看卡通的小惡魔,畫個界線,讓她在自己的王國裡腳色扮演,惡魔也會變成勇士;遇到剛挨罵完的小兔子,用體溫暖暖她的臉頰,再一起去冒險;遇到因為家長忙碌而待在角落的小綿羊,邀請她移動到另一個角落,那裡一樣安全,有豐美的牧草。

兩個孩子吵架時,怎麼辦?

兩個孩子吵架時,怎麼辦?

作者:陳立書




妹妹(三歲)想要拿姊姊(五歲)的玩偶作伴家家酒的腳色,姊姊發現了馬上把玩偶抱在身上不借給妹妹,妹妹急得大哭、尖叫,這時該怎麼辦呢?


妹妹的聲音很宏亮,不只耳朵聽了難受,情緒也會起波瀾。這時先觀察自己的情緒,觀察升起的想法:


能允許妹妹繼續哭嗎?不能的原因:擔心傷了喉嚨,擔心養成用哭取代說出要求的習慣。

擔心傷了喉嚨?之前哭完,說話聲音聽起來也還好,應該是自己瞎操心。

擔心養成用哭取代說出要求的習慣?跟妹妹說:「我知道妳現在很難過,但是用哭的我和姊姊不知道怎麼幫妳,妳可以說說看妳想要甚麼嗎?」


能允許妹妹用自己的方法面對阻礙嗎?不能的原因:期待妹妹能學會更成熟的方法。

期待妹妹能學會更成熟的方法?甚麼是成熟?是快速長大嗎?快速成熟是更好嗎?


能允許姊姊不分享自己心愛的玩偶嗎?不能的原因:期待姊姊愛妹妹勝過愛自己。

期待姊姊愛妹妹勝過愛自己?這很明顯不太恰當,應該先讓姊姊學會愛自己,然後再引導去愛別人。


能允許女兒們打斷自己本來工作中的思緒嗎?不能的原因:期待女兒們能理解爸爸正在工作,期待女兒們能了解爸爸的空閒時間有限。

期待女兒們能理解爸爸正在工作?跟女兒們說:「爸爸正在忙,如果妳們一起玩會有人哭,那請你們分開玩自己的玩具。」


能允許女兒們因為玩偶的爭執而占用一些自己的時間嗎?能。


嘗試的路徑:


嘗試一:邀請姊姊將玩偶借給妹妹,姊姊堅持不肯,不斷說玩偶是屬於她的。


嘗試二:跟哭泣中的妹妹說:「我知道妳現在很難過,妳可以問姊姊願不願意借妳玩偶。」


嘗試三:跟女兒們說:「妹妹,我知道妳想要姊姊的玩偶坐在妳安排的位子,但是姊姊不願意,妳可以難過一下。姊姊,我知道那是妳的玩偶,如果妳願意借給妹妹玩一下,但是妹妹如果忘了還妳,妳可以跟我說。」


嘗試四:接納姊姊還沒學會分享,欣賞她的堅持。接納妹妹的難過,欣賞她的純真。

家人健康出現問題,怎麼辦?

家人健康出現問題,怎麼辦?

作者:陳立書




當家人健康出現問題,我開始思考,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醫療心態?


當健康出了問題,該怎麼辦?該怎麼做決定?


在面臨醫療決定時,有六種心態上的立足點,並且會在兩個端點間移動形成個人光譜。


極大化主義、完美主義 (maximalism):希望控制數值在標準範圍內,無論代價。

極簡主義 (minimalism):少即是多。


自然主義 (naturalism):傳統醫學、草藥、推拿、飲食調整、順勢療法、冥想等。

科技主義:尖端科技、製藥技術、最新手術技術。


信仰者 (believer):相信接受到的治療一定會達到療效,相信身體會復原。

懷疑者 (doubter):相信接受治療後會惡化病情,相信身體會一直惡化下去。


患者/醫師的心態由成長背景而來,受家庭、社會影響。新技術、新科技充滿未知,信仰者才願意去嘗試。懷疑者相信過去自己的身體經驗,可能偏好極簡、自然。這會導致不同醫師和患者組合下的治療決策差異。


舉高膽固醇為例:


40歲女性C抽血發現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皆大於正常值上限,醫師說明透過飲食生活調整、降血脂藥物,可以控制膽固醇數值在正常範圍內,來防止高膽固醇將來會導致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工具判斷C此時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為1%。服用降血脂藥物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發生比例1%-10%,信仰者會將之解讀為有90%-99%不會產生副作用而願意服用降血脂藥物,而懷疑者則會認定自己不會有心血管疾病而拒絕接受風險可能高達10%的降血脂藥物副作用。發生率、風險的數字解讀需專業評估,降血脂藥物廠商不只對患者投放廣告、強調心血管疾病會導致終身殘疾,也會對醫師做教育宣導、強調藥物療效與副作用大多輕微可接受,作為醫師行醫的關鍵在判斷研究報告中的數字,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對照組與介入組個別發生的比例與絕對值差距。


患者面臨灰色地帶常會說:「醫師,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醫師面臨灰色地帶常會自問:「如果是我的家人,我會怎麼做?」,但別忘了,每個人都有著不一樣的醫療心態,這會導致不同的醫療決定。


成功案例具有強而有力的心理暗示,當患者聽到一個年齡、性別、成長教育背景與她相似的治療成功個案故事,她會傾向相信這個故事,並且接受相同的醫療決定。最好的方式是讓患者與成功個案互動,以確保個案真實性。即使每個人的立足點不同,也有可能在聽完研究報告裡的數字解讀,或聽完治療成功的個案故事後改變心態。這也是為什麼那些分享自身抗癌成功經驗的書籍受歡迎的原因,對於成功經驗的信仰,本身就會帶來療癒。

對於未來感到茫然,怎麼辦?

對於未來感到茫然,怎麼辦?

作者:陳立書




世界的變化速度,總是超過我的學習速度。對未來感到茫然,我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為何?


有種直覺是「我」是不會變的,彷彿一輩子「我」衍生出的各種角色都在追尋同一種意義,身為兒子、兄長、學生、朋友、醫師、老師、丈夫、父親,都在追求同一個目標,追求一個答案。在死亡來臨時,我是否已經完成了生命的意義。


回想起來,國小國中高中時期的生命意義是找到自己擅長的事情並且得到社會認可,那時還是學生,努力學習新東西、嘗試新東西,超越同儕、超越自己,升學考試、學科競賽,得到掌聲,便覺得心裡踏實。


大學時期的生命意義是找尋何謂自由的人生,做些會由衷感到喜悅的事,在偏鄉國中舉辦寒暑營隊、帶領軟網校隊征戰南北,不計代價成本地去做,回想那段時光覺得真正的活著、純然的快樂。


畢業後開始工作的生命意義是學習如何去愛、如何照顧一個家,和妻子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在生活的瑣碎中發現生命的開闊,在忙碌的工作家庭交替中發現心靈的平靜。


工作上的成就值得當作人生意義嗎?成就的追尋是沒有終點的,是一輩子都到不了究境的,今年完成一百例、五年完成一千例,然後呢?一萬例?然後呢?

永遠不失敗?如果用工作的表現定義一個人,那麼是階段性達成的小成功的快樂比較多,還是更大的挑戰失敗時的痛苦比較多呢?


如果「我」是不變的,那麼這些隨著時間改變的生命意義是甚麼?是渴望的成分被重視的部分不同了,在不同的年紀階段,我都同時有著想要被愛、被接納、有價值、自由的渴望,一旦這些渴望的一部份被滿足,我便覺得生命有意義,我便心甘情願地放下渴望的其餘部分,專心地投入當下。


正是因為國小國中高中時期感受不到愛和接納,一在學業上找到價值感,便全心投入。


正是因為大學時期沒有價值感,便全心投入社團、鑽研興趣嗜好,來滿足對自由的渴望。


正是因為畢業後開始工作時感受不到接納和自由,便全心投入家庭,體會愛人與被愛。


如果這些渴望都同時被滿足,「我」的生命意義就達成了嗎?


隨著年紀增長,加在「我」身上的角色越來越多,也因此生命意義不斷轉換,似乎沒有一個答案。滿足片刻當下角色的渴望,便感到有意義。未來,當我不再需要工作時,我的角色,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我的渴望在哪呢?

人生的自問自答

人生的自問自答

蒙特梭利如何打動我?(一)
蒙特梭利如何打動我?(二)
蒙特梭利如何打動我?(三)
與孩子接觸

生活被工作和家庭夾殺,怎麼辦?

生活被工作和家庭夾殺,怎麼辦?

作者:陳立書




當生活被工作和家庭夾殺,我開始思考,甚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對我來說,人生最重要的事是甚麼呢?我想,那應當是在我年老時仍然覺得重要的事,是能夠讓我感覺安全、自由、被接納、有價值、有意義、被愛的事。這些感覺小時候我都感受過,這些感覺在我年紀稍長後常希望從他人身上得到,當得不到時,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會感到難過,像是小我在腦袋中喋喋不休地要求,讓人無法喘息。這樣一再期待落空的失落感,會讓我把注意力放在失去的痛苦,一心只想逃避痛苦、逃離小我的碎念,而沒有發現我其實曾經擁有了這些感覺。


在我的生命中,我曾經擁有了這些感覺,我應該能夠給予自己這些感覺。我能夠讓自己感覺安全、自由、被接納、有價值、有意義、被愛的。我待在我覺得安全的地方,我有選擇的自由,我接納我自己,我看見自己的價值,我發現自己的意義,我愛我自己。當我能夠做到這些,也就做到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即使他人覺得我身處風險,我覺得安全;即使他人覺得我受控制,我覺得自由;即使他人覺得我人緣不好,我覺得被接納;即使他人覺得我薪水低,我覺得有價值;即使他人覺得我做白工,我覺得有意義。


第二重要的事是甚麼呢? 是讓我愛的人感覺安全、自由、被接納、有價值、有意義、被愛的。既然是我愛的人,有可能沒有被愛的感覺嗎? 那表示那個人對於被愛的感覺,有著與我不一樣的觀點和期待。我應該要去配合這樣的期待嗎? 或是我應該要改變那個人的觀點? 或是,我其實沒有辦法保證一定能夠讓我愛的人感覺是被愛的。


女兒:你不愛我!

我:彤,我愛妳。

女兒:你生氣我,你不愛我!

我:彤,因為妳沒有遵守我們的約定,所以我生氣妳,雖然我生氣,我還是愛妳。

女兒:沒有,你不愛!

我:彤,妳可以生氣,雖然妳生氣,我還是愛妳。

女兒:我要媽媽,我不要爸爸了。


這樣對話的最後,我還是無法得知我愛的人是否感覺是被愛的,我沒有配合那個人的期待而不生氣,我也沒有改變那個人的期待而讓他的生氣消失,我想我只能、也已經表達了我的愛,我還可以學習更好的表達方式,也可以在這件令我生氣的事情上愛我自己。這樣還是第二重要嗎? 是的,因為這麼做,讓我感覺安全、自由、被接納、有價值、有意義、可愛的。既然重要,便值得投入時間心力去做。除了時間投入的多寡,也注重過程的品質,而不管結果是甚麼,我都感到幸福。


女兒:(哭著說) 我不要今天沒有看到電視。

我:我知道妳想要看電視,但是做壞事的人是不能看電視的。妳下次想做壞事時該怎麼辦呢?

女兒:要再想一想。

我:有時候就是會忍不住,如果還是做了呢?

女兒:就去房間冷靜一下。

睡著前,在床上,女兒趴過來抱了我,我拍拍她的背,這是她習慣的和解方式,代表今天的一切一筆勾銷。

健檢報告說我肝臟發炎,怎麼辦?

健檢報告說我肝臟發炎,怎麼辦?

作者:陳立書




首先要抽血檢查,評估肝炎嚴重度,以及是否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

像是上圖,是B型肝炎,而且發炎已經嚴重到無法代償,需要馬上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

也要作超音波檢查,評估是否有脂肪肝或肝臟腫瘤。





上圖是另一位患者,是C型肝炎合併肝臟發炎。需要進一步化驗血液中病毒量,以進行C肝根除治療。





上圖是另一位患者,是脂肪肝合併肝臟發炎。考慮服用降血脂藥物治療。





上圖,40歲男性,抽血報告呈現代謝症候群,須開始降血脂藥物治療。